发布时间:2016-04-29 文章来源: 金东方留学 点击:2260次
近几年,创意产业发展得十分迅速,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专业教育相对还是比较滞后,所以很多人就把眼光投向海外教育市场。而创意文化产业在英国是比较流行的课程,并且英国在这个领域也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被认为是创意文化产业的发源地。所以为了学习到最先进的资源,英国是大家进修创意产业专业很好的一个留学国家选择。而作为英国不多的开设创意产业类专业的大学之一,华威大学算是久负盛名。
目前华威大学开设的创意产业类专业是MA in Creative and Media Enterprises(创意与媒体企业)。这是全英第一个把“如何把创新想法变为商机”作为学习内容的专业,创新地将文化媒体理论应用于创业及战略管理领域。同时华威大学的传媒研究专业位全英第一,所以应该说是强大得让人瞠目结舌,教学质量是很有保障的。
课程设置:课程单一但内容丰富,注重理论研究分析。
必修课: 主要有两门。
Creativity and Organisation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主要讲述创意性企业的特殊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选修课程:三门(选修模块将在春季和夏季进行学习,可以在下面的列表选出三门进行选修。)
课程考核方式:
论文要求字数:12000
全日制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持续一年,,半职学生的课程学习须持续两年。 在秋季和春季,半职学生每周将参加一次讲座和研讨会,全日制学生每周需参加两次。 每学期10周时间。
华威的课程虽然比较少,但是整体水平偏高。而且比较偏向研究性学习。读这个课程需要大量文献和写作去support。
华威大学创意产业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发展学生的领导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使大家将来有能力完成一个创意项目或业务,管理一个创意团队。
1、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更具有创造性的媒体企业运作。
2、开发一个经营理念: 这是在现有的实践创意基础上开发的一个新的冒险。
3、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考虑新观点培养新想法的能力。
4、使学生能建筑属于自己的新概念空间并且加强学生对创造力的理解和管理。
华威大学创意产业专业研究生课程特色:
华威开设的是模型小班级教育,确保学生和导师之间有密切联系交流互动。这是一个集成的、连贯的课程,创新教学的方式能确保学生深度参与课程互动。
课程学习主张互动,包括开设研讨会,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看法进行探究,还有高度交流的小组学习,所有的课程都通过集团项目,演示、案例研究、报道、评论和作业来加强研究、写作和沟通能力,这些内容的学习大多需要接触视听技术。
该课程关注的是独特的创造性,想象力和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旨在跨越不同行业创造一个广泛媒体产业和全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创造性的业务或项目。
华威大学创意产业专业研究生申请要求:
华威大学每年这个传媒专业都只招生20名左右,所以竞争自然比较激烈,因此华威大学对申请者大学排名有很高要求。但是专业接受范围很广,包括arts, social sciences or business and management,相关工作经验会尤其的考虑。
语言要求:雅思7.0。
是否需要面试:不需要面试,但是有可能会要求提供一篇 written work。
比较适合有艺术、媒体或者管理背景的有意进入创意产业工作的申请者。不需要工作经验,但班里四分之三的人有工作经验!
二十个学生是由不同国籍组成的,通常一个国家不会超过三人,这个课程的学生通常想象无限,比较有自己的风格,个人主义精神会重些。
就业方向:
华威大学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从事与市场营销、广告与品牌、数字媒体、公共关系、内容设计和制作(编辑)和出版相关的行业。
相关信息:
费用:校园内自炊住宿40英磅/周,包伙食67英磅/周,研究生宿舍内安装了国际互联网及电话,56%的在校生和95%的一年级学生在学校住宿。住宿费每周32.70-35.90英镑(带卫生间的为47.40英镑)。校园外还大约有1800个自助公寓(在考文垂,开尼渥兹,莱明顿)每周周35--52英镑。也有一些学生住在英国人家里,每周约35-45英镑。
学费:£12950
总结: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则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甚至主导产业,所以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无论是就业前景还是“钱”景都是非常乐观的。作为华威大学王牌专业的创意与媒体企业专业也是十分强势的,然而申请的门槛也不低,所以对有志于申请华威大学创意与媒体企业专业的同学来说,必须好好努力,才能有可能升到心仪的学校。
编辑:翁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