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26 文章来源: 金东方留学 点击:2498次
哥大新闻学院新闻硕士项目全称是MS in Journalism,分4个方向:广播电视(Broadcast)、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报纸(Newspaper)、杂志(Magzine)。而我的方向是Broadcast,又属于其中的纪录片(Documentary)专业,共需13个月毕业,其他方向的同学需10个月毕业。13个月与一般两年的硕士项目相比看似节约时间,却是高强度换来的。每周7天, 3天上课(朝九-晚六),2天外出报道,2天写作剪辑。每周五晚上在好友家里蹭一顿饭便是最大的休息。与人交往也要尽量跟自己的“线人”,在自己报道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有故事素材。重压之下,开学不久便有本土同学退学。一个辅导我写作的教授每周还充当我的心理咨询师,听我倾诉种种不顺,如果不是她,可能我也支撑不过去。
我们很幸运地成为哥大新闻学院第一百届学生。200名学生被分成12个小班,每个班配有班主任。我的班上17人,核心课程平均每节课配备3个老师,师资力量雄厚,因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细致的辅导。同学大多还是美国人,个别来自爱尔兰、英国、印度、希腊,而全班英语写作最差是我,专业经历最单薄的也是我。开学第一节课,17个人在教室里坐成一圈自我介绍。有本科学了四年新闻的准媒体人、有做过电影宣传的广告人,有嗓音甜美的大学电台主播,有足迹遍布几大洲的旅行摄影师,有在中东工作十年的公司职员,有险些进了中情局又去了和平部队的志愿者。且不论在传媒行业的资历,至少都是从小说英语长大的。我顶着所谓好孩子的头衔长大,此刻觉得自己仅存的优势就是一点儿自知之明和坦然面对落差的勇气。后来偶遇一法国女同学捶着电脑一脸沮丧,交流之下竟发现原来说不好英语的法国人也痛苦着呢。我因这语言落后者之间的共识感到一丝解脱,也不禁感叹,赶英超美,道阻且长!
八月开学伊始,有一个月的“新兵训练营”,让所有人在文字、广播、照片、视频等各种报道形式上都完成基础的训练,设备资源丰富,可保证人手一台机器。学校同时安排了一些寻宝、酒会之类的活动,让同学们彼此熟悉。进入九月后,第一学期的核心课程是报道与写作(Reporting & Writing),具体说来就是,每个人会被分配去报道纽约一个区域或领域内的新闻,先在这个区域/领域内建立人脉,发展“线人”(sources),通过他们了解潜在的问题和故事,然后独立进行网上和实地调研,再进行深入采访,最后把这个故事以尽可能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教学形式上是讲课少,实践多,一个又一个任务接踵而至,毫无喘息余地。印象中最难的任务是采访一桩罪案的罪犯或受害人家属。偷窃、抢劫、杀人,我们翻看了无数罪案。为了找一个伤人案件的目击者,我战战兢兢地走进过住客看起来都绝无善茬的公寓楼。一个杀人犯的朋友不知怎么拿到了我同学的电话,给她打来,女同学捧着电话心惊肉跳。这种挑战和随之而来的恐惧,后来在纽约被几十年不遇的飓风肆虐,而我们被要求去报道飓风时也曾遇到。这里真的很严酷,要求你做到既勇敢又智慧,既执着又懂得变通。
核心课程还包括商业(Business)、伦理(Ethics)、法律(Law)、历史(History),从新闻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每门课都有大量的阅读和讨论,同时结合最新发生的事件。比如纽约的某报纸头条刊登了一个人即将被地铁撞死的瞬间抓拍画面,当天的伦理课上,我们就在彩色玻璃映照下的教室里进行了一番辩论。那种师生之间思想自由交锋的课堂氛围,是一种纯粹的幸福。其他可选修的基础课包括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等等,无一不践行着“在实践中学”的思想。格莱美颁奖,社交媒体课教授就要求同学们当晚在推特用文字直播典礼。美国大选投票当日,我们一大早就被派到各个投票站去拍摄现场。
想必这种教学风格与老师的身份相关。教授们都是业内资深人士,是电视台、电台、报社的老将,是在行业内仍常有作品产出的媒体人、制片人。所以这里的教育跟行业的现状很接轨,教室就仿佛是一个新闻编辑室。老师的要求也极为严格。首先,交作业的截止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因为在现实工作中,片子没交上,电视上就有开天窗的可能(当然现实中一般会有一个备选预案)。其次,工作的严谨和诚实也是一大准则。印象最深是第一节课,严肃的中年男教授一进教室就把一把沉甸甸的直角钢尺咣当一声巨响扔在桌上,意在提醒我们,don't cut corners,如同这把尺子有一个直角,别想绕开这个角也别想抄近道,该做的事不要以为能逃过去。一个细节没有核实清楚,一定要打电话回去跟被采访者核实,绝不能自己开始发挥想象力。那把钢尺带来的战栗,已进入我们的肌肉记忆。
第二学期,各个专业方向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广播电视和纪录片方向的必修课是视频故事讲述(Video Storytelling),也可以看作是迷你纪录片课程,平均每2-3周要上交一个7-10分钟左右的故事。在这2-3周当中,人物和生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故事便有了自然的曲线。课堂的流程是:选题会、报道采访、写稿剪辑、样片放映会、继续跟拍剪辑、成片放映会,如此循环。选题被毙的同学会被分派到其他故事上,最终2-3个同学为一组,老师会作为编辑对故事进行全程指导,同学之间也会以“夸赞—批评—夸赞”的经典结构,进行不伤颜面又切中要点地互相点评。为了这门课,我们扛着摄像机、脚架、灯箱,跑遍了纽约街头巷尾,拍摄过哈德逊河上以船为家的艺术家,想要在时代广场脱口秀界脱颖而出的年轻男女。我们也在飓风过后踏着房屋的残骸采访过无家可归的灾民。不敢说真正了解了纽约,但绝对触及了游客看不见的那层纹理。
编辑:翁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