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5 文章来源: 金东方留学 点击:6058次
(本文作者:孙革洪金东方留学总监 国家发改委培训中特聘首席顾问,如有引用,请注明作者姓名及金东方留学字样,违者必究)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孙革洪老师谈美国博士PhD全奖申请特点”,即便今日,我依然觉得那篇文章所谈到的内容涵盖了Ph.D申请的重要方面,对于申请美国绝大多数专业的PHD,都很有借鉴价值。今年的申请算是告一段落,作为从事留学行业14年,并一直坚持奋战在第一线的留学顾问,我越来越感觉到PhD申请难度的增加,与此同时,也在亲身经历着美国Ph.D全奖申请过程中一些新的特点,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套磁”反馈率极低
每年美国申请告一段落,我都会总结“套磁”反馈率。闲聊两句,虽然我所学专业很杂(机械制造工学学士、 机电一体化工学硕士、 会计与金融Double Major商科硕士),硕士也拿了好几个,但也许因为骨子里是工科背景出身,我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十分投入。美国留学申请的技术活儿包括各种Essay、PS、RL、CV、等等。但在美国Ph.D全奖申请中,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套磁”列为技术性最强的工作。正是在这种“高技术”工作的支持下,才得以使我在每每面对各种“险境”下最终得以“绝处逢生”。
网上流行着各种“套磁”的总结帖,普遍的印象是美国教授不给任何反馈---no reply. 出于对技术的热衷,我对比了过去5年美国PhD全奖申请的“套磁”反馈率,在我的客户中,2013年是目前为止总体反馈率最低的一年。即便我采取了各种技术方法以增加“套磁”信的吸引力和技术含量、并同时想尽办法节省美国教授阅读邮件的时间、以便使美国教授在最短的时间准确了解“套磁”信的含义和客户的申请优势,但绝大多数的“套磁”反馈率依然不足10%。“套磁”反馈率如此之低和很多因素有关:
1、 套磁的时机不对:美国大学教授的招生计划是随着Funding的状况而决定,这好比一个公司在雇佣一个员工,如果没有项目可做,教授自然不能确定是否会take 新的PhD,即使你背景非常出色、研究经历非常匹配,也会面临“石沉大海”的境地。 因此,准确判断教授的Funding是否持续、招生是否Regular十分重要,这是经验的积累
2、 套磁的主题不明确:我这里指的主题明确并不是很多同学惯用“标题党”的伎俩,而是有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在教授未打开邮件时就知道你邮件的用意,当然,如果能突出你的主要特点就更好了。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英语能力,更是你专业的准确把握能力;
3、 套磁信重复大量发送:今年我一个PhD全奖客户,南方某大学机械专业大四本科生,现在已经获得OSU ME 全奖资助,曾经经历过一个心理起伏的过程。在长达1个月套磁反馈荒的情况下,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套磁”心得,客户打电话向我通报了网友的做法:同样的邮件连续发了4遍,最终得到教授的反馈,I have no openings。这种做法其实是极不可取的,也是造成美国教授越来越不care来自中国大陆学生重复的、大量的、轰炸式的“套磁”信原因之一。坦白的讲,虽然存在lost mail的情况,但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套磁”环境(呵呵,我实在想不起什么更好的词来描述这件事),强烈建议广大客户珍惜资源,不要让本来就不乐观的“套磁”环境更加恶化。与其不停的repeat,不如在“套磁”信的质量上下下功夫,多查查大学的教授信息。
二、奖学金覆盖率降低
美国Ph.D教育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是相对多的全奖机会。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年来美国高校Funding的机会在持续减少,而中国大陆的申请人持续增加,造成奖学金覆盖率在逐年下降,特别是传统的技术领域,这其中不乏机械(ME)、电子(EE)、计算机(CS)、化工(CHEM)等申请人众多的大热门专业,即便是类似理科(Science)领域,奖学金申请也变得越来越难。在我的概念里,美国Ph.D录取和全奖几乎可以划作等号,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著名大学(个别顶尖大学除外)开始面对中国大陆申请人签发无奖AD,这种做法曾被我一度视为“资本主义”录取方式,有点儿类似你给老板(美国教授)打工干活儿,非但不发给你工资(奖学金),你还要向资本家(美国大学)付钱(学费)。
因此,分析美国奖学金的来源,判断美国教授funding的状况,是第二个技术活。这里简单总结如下:
1,教授资金状况:这个是90%以上美国Ph.D全奖的来源,即:美国教授支付你在美国读PhD期间的全部费用,包括为你支付学费(tuition and fees),提供生活费(living stipend)。中国学生通常获得的就是tuition fee waiver plus RA。那么如何判断美国教授的资金状况呢?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教授GROUP的规模:这个通过教授的个人主页容易判断。一般在美国10几个PhD的组已经算是规模庞大的了,通常来说,GROUP规模越大,课题越多,funding机会就越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组funding都是available的,这个就要通过下面的因素辅助判断。
第二、每年Take Ph.D的学生数:这个可以判断教授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是顿顿管饱的。顺便说个小笑话,我今年的一个 Rice Ph.D 全奖客户,在套磁过程中,不幸套到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教授,但教授认很NICE,自己虽然吃不饱,但帮助学生申请到学校的奖学金(Fellowship)。因此,在判断教授funding状况时,不能太过主观;
第三、通过教授的文章判断:通常来说,如果教授所发文章很regular,并且最近几年的文章持续不断,通常可以证明教授的项目充足,因此资金状况可能就会更好。
2,美国大学设立的各种奖学金:
FELLOWSHIP:这种奖学金竞争真的竞争很激烈,但在去年的套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授推荐学生去申请学校的FELLOWSHIP,这样,即可以为教授省钱,又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去年我的一个科大的客户,T/G/GPA都谈不上出色,在美国教授的推荐下,成功获得学校大奖(理科男斩获Physics PHD总统奖学金:http://phd.easyoz.com/case/00111824.html),就是成功的例子;今年,我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客户,成功获得Department Fellowship (理科男斩获莱斯大学全奖RICE PhD Fellowship) 也是成功的例子; 还有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获得OSU Department Fellowship的经历等等,这些CASE的状况说明,在美国教授资金状况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获取学校的或院系的资助就成为另一条途径,当然竞争也更激烈。不过,如果得到教授的鼎力支持,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3,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
中国政府为了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成回国、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开始资助国内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去年,我竟有客户获得CSC的全额资助(即:学费+生活费全部由CSC资助),今年,我又有2个客户在获得国外大学免学费的情况下,获得CSC每年将近2万美金的生活费的资助。
三、华丽的硬指标作用越来越低
前几天我的一些获得PHD全奖的客户做申请总结,无一例外的谈到他们成功申到全奖的秘诀,除了找一个有经验的顾问团队外,最最核心的并不是我的托福考了多高、GRE多高、GPA多高、更多谈到的是“匹配”。并且,我的客户的CASE也无数次印证了这个事实,他们之所以能够被录取并获得全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匹配”。相反,找到我的客户他们或多或少在硬指标上都有缺陷,T,G都是非常一般的成绩,GPA也并不高,虽然出身“名门”(每年我的客户群体中,不乏科大、复旦、浙大、交大、南大、武大、等国内顶级高校的学生),但放在这些高校中,充其量也就是个50-60%的排名,这样的高校评分苛刻,GPA也就不太可能随便拿个3.8或3.9之类的,有个3.0-3.5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在申请PHD过程中,只有及个别华人教授问过,你的托福和GRE都考了多少分?(坦白讲,这个还是让我觉得挺意外的),而几乎没有一个美国教授会关心这些。因为教授对华丽的硬指标的已经没有依赖了。去年我的客户命中PHD全奖的,最低的GPA只有2.8,高的也就3.4左右。当然,这并不是鼓励申请人不重视GPA,因为一个起码的GPA体现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更重要的体现的是SERIOUS的ATTITUDE。
四、申请PHD的实质是申请教授
每年都会有一些前一年申请PHD FAIL的申请人找到我咨询,他们有的是我的客户的同学、有的是在群里看到我的客户获得PHD全奖、还有的可能是关注一些出国留学的高端申请,因此找到我。我听到最多的就是,“我都申请了100多名的学校了,为什么PHD全奖依然是那么难?!”。这里他们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认为排名越低的,可能竞争越激烈,因此就更容易获得全奖。
在我看来,如果申请PHD全奖,即便是超级顶尖的美国大学,如果教授对你感兴趣、你的研究领域和教授匹配、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去选择。也就是说,申请PHD其实跟大学的排名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申请PHD的实质是申请GROUP,申请SUPERVISOR。而95%以上的美国高校对PHD的录取,是教授具有决定权。也就是说,如果教授看中你,其实什么GPA、什么GRE、教授不会CARE(教授更关注的是你是否能够做科研,是否具有研究POTENTIAL), 但托福还是非常重要,因为托福体现语言,而GPAGRE等只体现学术之一。学术是通过OVERALL来体现的,而托福是语言的全部。
因此,选择美国高校申请PHD全奖,我从来不会考虑这个学校多牛会降低命中率,或者这个学校排名多靠后就命中概率高,我的判断依据依然是教授。我每年都有客户在被研究生院拒绝了以后,教授后来又找到我的客户,最终又被教授发了全奖。为什么会这样? 那看看这篇文章,这个可不是笑话,是客观事实:见证奇迹:从“拒信”到加州圣地亚哥机械工程PHD全奖。
如上所述、美国PHD申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亚于做一个“科研课题”,在我看来,这个“课题”需要团队的运作。在美国留学日趋升温、美国高校科研资金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分析这个“课题”的背景、做可行性分析、并针对“课题”的每个难点进行“攻关”是至关重要要的。希望上述分析能给立志于学术和科研的申请人一些启示。
编辑:翁晓兰